发布时间:2025-10-17 11:23:56    次浏览
点击标题下方的“源创图书”关注我们。源创图书,您身边的教育专家! 文/曹书德一次,听某位老师的公开课,我注意到一个细节:这位老师上课前,发现黑板擦上沾满了粉笔灰,已经不能擦干净黑板了,他不是用力地敲打黑板擦让粉笔灰脱落,那样灰会飘得到处都是,而是拿着黑板擦到教室外面弄掉粉笔灰才进来轻轻地擦黑板。我相信这位老师这一细微的动作,会感动那些看到这一幕的学生并烙进他们的心灵,成为学生关爱他人的一颗种子。为人师表,大多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就像上述事例一样,老师为学生着想的事可以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比如分发练习资料,当学生暂时没在座位上时,老师是否应该用书或文具给压一压资料,以防掉落地上呢?学生问难题,老师拿过学生的笔书写后,是否应套上笔帽后归还学生呢?学生对老师的言行是极其敏感的,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可能延及终身。鲁迅当年在日本求学时,不就是从藤野先生用红笔在讲义上所作的精细的修改中感受老师人格的伟大的吗?尽管鲁迅后来没有从事藤野先生所教的医学事业,但他从先生那儿吸取了不竭的斗争勇气和力量,激励他“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我们哪位老师不与学生的作业打交道呢?且不说评语内容如何,单是看看书写的字迹大小、所处位置,便能窥见师表之一斑。有的老师尽管只是写个分数和时间,仍用朱笔强占练习本的四五行,唯恐写小了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这不是在学生面前“唯我独尊”意识的一种体现吗?不管是从节约用纸的角度还是从师生平等的方面来看,老师大可不必用大号草体字显示师道的威严。小处见师德的又何止这些呢?我们常能见到面露微笑的学生向老师问好,可许多老师对“老师好”的问候不知是充耳不闻还是听到麻木了,往往没有任何表情和应答。久而久之,不让热心问好的学生寒了心吗?假如一个班上有同名的学生,老师常常在姓名之前加“大”“小”“高”“矮”“胖”“瘦”等以示区别,可你是否了解听到“小”“矮”“胖”“瘦”这些称呼的学生的心理吗?如果我们老师浓妆艳抹又怎能指望学生不打扮怪异?如果老师上课时接听手机,又怎能制止学生的手机频繁作响?师表体现在细微之处,教育学生就更是在细微之处见功夫了。对学生的细微观察往往能捕捉到教育的良好契机。发现学生眼圈红了,为师者肯定不会置之不管吧;当学生揉碎试卷时,为师者应该知道,这背后定有隐情。学生的一举手一投足,老师虽没必要看个真真切切明明白白,但不同寻常的细节、稍纵即逝的异样总能给老师一些信息,利用好这些信息对赢得教育的主动权应当大有裨益。有一个经常出点问题的男生被班主任叫到运动场的看台上坐着谈心,班主任谈完起身离开时,见男生裤子上沾了一些灰尘,便伸手替他拍打。事后这个男生特别感动,不是因为谈话内容,而是因为老师最后拍灰的动作。自此以后,这个男生觉得老师说的话比先前更亲切、更易往心里去。同样是与学生谈话,有的老师总喜欢让学生恭恭敬敬地站着,或者把学生撂在一边自己去办其他事情,可想而知,这样的谈话效果肯定是要大打折扣的。师表要有魅力,教育要有效力,细微之处不可不慎。不过,追求这种细节绝不是靠做作获得,它应是教师人格与品质、观念与技艺的自然表露。(文章选自曹书德新著《走下讲台做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年8月出版,标题为小编自拟,原文标题为细微之处见师德) 本书讲述了曹书德在这次学校转型中的经历、故事和感悟。“走下讲台”,看似简单, 其实艰难。走下讲台后, 你会发现真实的教育,体会“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教育之乐。各地书店、当当网、京东等均有售,您也可点击页末左下角“阅读原文”购买。源创图书 | 您身边的教育专家!长按指纹,或搜源创图书关注我们哦!觉得不错,请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阅读原文阅读投诉阅读原文阅读精选留言加载中以上留言由公众号筛选后显示了解留言功能详情